隧道工程小导管焊接工艺:缩径对接与电焊的协同应用
在隧道工程的超前支护体系中,小导管的连接质量直接影响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。采用 “缩管机缩径对接 + 插接后电焊” 的组合工艺,既能保证连接强度,又能提升施工效率,成为当前隧道施工中的主流技术方案。
缩管机缩径对接:精准预处理的关键环节
小导管通常采用直径 42 - 50mm 的无缝钢管,在对接前需通过缩管机对其中一根导管的端部进行缩径处理。缩径工艺的核心是通过模具挤压使钢管端部产生塑性变形,形成锥形或阶梯形的缩小段,其直径需比另一根导管的内径小 2 - 3mm,以确保插接时的紧密配合。
缩管机的选型需匹配小导管的材质和壁厚。对于 Q235 钢材质的小导管,选用额定压力 30 - 50 吨的液压缩管机即可满足需求;若为高强度合金钢材质,则需升级至 80 吨以上压力的设备,避免缩径过程中出现裂纹。缩径长度一般控制在 50 - 80mm,过短会导致插接后的搭接长度不足,过长则可能削弱导管本体的结构强度。
操作时需注意缩径后的端部圆度误差不得超过 0.5mm,否则会造成插接困难或受力不均。缩管机的模具需定期检查磨损情况,当模具刃口出现明显划痕或变形时,应及时更换,以保证缩径尺寸的精度。
插接后的电焊加固:双重保障的核心步骤
完成缩径对接后,需将两根导管的插接部位进行电焊加固。首先要确保插接深度达到缩径长度的 80% 以上,即至少 40mm,并用角尺校正导管的轴线垂直度,偏差控制在 1° 以内,避免出现弯折现象。
电焊工艺通常采用手工电弧焊,焊条型号应与小导管材质匹配,例如 Q235 钢选用 E43 系列焊条,合金钢则选用 E50 系列。焊接时需先在插接部位的圆周方向均匀点焊 3 - 4 个点,固定导管位置后再进行连续焊接。
焊缝形式采用角焊缝,焊脚高度为小导管壁厚的 1.2 - 1.5 倍,例如壁厚 3.5mm 的导管,焊脚高度需达到 4.2 - 5.3mm。焊接过程中应采用多层多道焊,每层焊缝厚度不超过 3mm,且后一层焊缝需覆盖前一层的 1/2,以减少焊接应力。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焊缝不得存在气孔、夹渣、未焊透等缺陷,焊后需用角磨机清理焊渣,并进行 10% 的抽样探伤检测。对于隧道拱顶等受力关键部位的小导管连接,探伤比例需提高至 30%,确保焊接质量万无一失。
工艺优势与质量控制要点
这种 “缩径 + 电焊” 的组合工艺相比传统的法兰连接或直接对焊,具有三大优势:一是缩径对接实现了机械咬合,大幅提升了连接部位的抗剪能力;二是电焊加固形成了整体受力结构,避免了单一连接方式的薄弱环节;三是施工效率比法兰连接提高 40% 以上,且节省了法兰配件的成本。
质量控制中需重点监控两个参数:缩径后的直径公差和焊缝的抗拉强度。缩径直径偏差超过 ±0.3mm 时,需重新处理;焊缝的抗拉强度需不低于母材的 80%,每批次应进行 3 组以上的拉力试验。此外,焊接后的导管需进行 24 小时的自然时效处理,消除焊接应力后再投入使用。
在隧道工程的复杂环境中,小导管的连接工艺是支护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。通过精准的缩径处理与可靠的电焊加固,既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,又能确保支护结构的长期稳定性,为隧道开挖作业提供坚实的安全屏障。